投中网 | 簪竹 · 2023-12-11 21:25
三者强强联合,资产轻重分离,哪怕“夜间急行”也不是难事了。
前几天就有一位投资人跟我吐槽,说前两年一级市场从业者仅仅在新能源赛道里“做电池”这一件细分产品上,就硬生生投出了上万个初创企业,但真正有技术、有产能、有订单的公司少之又少。
我顺着他的吐槽搜了一波数据,也倒吸一口凉气:2023年新能源产业规模在呈指数级扩大的情况下,而新能源上游产品供应同期快速进入了过剩状态,比如2023年11月光伏组件只有年初的一半;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则从年初50万元/吨一路下跌,到不足13万元/吨。与之相呼应,项目盈利能力的下降,凸显出此前一级市场热捧的尴尬,然后就促成了投中网的另一个知名标题:新能源的投资人们,正在拉群集体忏悔。
但有个新能源项目没跟着脚本走,1年逆势完成4轮融资,这不免让我有些混乱。下面让我带大家来看看消息基本面:
近日,保碧新能源宣布完成A3、A4轮融资,由普洛斯资本和芯联集成领投、奥牛资本跟投,老股东华美投资集团、蔚来资本、钟鼎资本持续超额加注。自此,保碧新能源集齐包括光伏产业链、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以及全球化不动产管理平台等领域的多家头部企业和产业资本股东。
保碧新能源此举也创造了公司成立最短时间获最多产业资本投资的新记录——自2022年5月起,他们先后通过4轮融资累计获得约1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支持。
为什么他们能逆势破局?难道我们感受到的逆势是一个伪命题?投资方和保碧新能源的合作到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共识上?保碧新能源如何理解产业内一直在讨论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和保碧新能源的朋友们展开一场对话。
从内卷到共赢
今年以来,规模扩张频传的捷报,听起来更像是加剧内卷的信号,尽管残酷,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人获益。因为产业链上游目前出现的所谓窘境,对于下游来说,有另一种意味。
具体到今年,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变化:
第一,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行业今年增长速度超出预期,第二,上游链路产能爆发,使得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整体价格有显著下降。
上述行业拐点的变化给新能源的某些领域更大程度上带来了红利,可以理解为产业周期和投资周期来到一个临界点——规模效应带来的内卷,对应着产业链内“单位资源使用率的提高”。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各有视角,但最终都走向一个相同的结论:“残酷的去泡沫周期”是新能源板块走向市场化的标志,产业波谷只是短期供求失衡导致,却是新能源产业从无序走向规范发展的序曲。
“无论是光伏也好、电池也好、新能源汽车也好,全世界最完善、最高效、迭代最快的产业链就在中国。作为一个融合前沿产品、先进技术、高效运营的终端企业,无论是光伏还是储能系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到上游的规模和效率以及技术迭代的红利,更低成本地开发更优质的新能源基础设施。”保碧新能源CEO金锐有更正面的解读。
作为去年刚诞生的高科技企业,保碧新能源目前主攻三大方向:分布式光储充资产的开发以及投资是有着优质回报率的投资赛道,也是切入综合能源管理服务的重要抓手;光储充资产的运维服务和设备节能改造也是核心可拓展业务;基于以上衍生出的综合能源管理系统、虚拟电厂和配售电服务、碳数据和碳资产管理等。
从2023年开始新能源项目落地的动力由曾经的政策引导,逐渐转向经济驱动,这样的发展结构和保碧新能源团队的信心形成了一组“良性循环”。
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保碧新能源自今年下半年开始,新能源电站开发、新能源资产开发进入了一个高速红利期——贵阳吉利汽车21MW屋顶分布式、沙钢锰业5.4MW屋顶分布式、惠州博罗新峰药业2.5MW屋顶分布式、优然牧业5.7MW屋顶分布式、沈阳双汇食品4.6MW屋顶分布式以及宜昌当阳华强化工37.8MWh用户侧储能等一批大兆瓦项目陆续开工。
高质量的“屋顶资源”本质上是要跟“用能企业”强绑定的,规模扩张中切哪些超长持久的产业,成为这场战役的决胜点。
哪些是好的用能企业?生命力旺盛的新兴产业、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域省份以及行业内扎稳脚跟的龙头企业。这些细分维度帮助保碧新能源在过去的一年内迅速编织了一张高质量的作战地图。
如今,保碧新能源正在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分布式新能源建设的投入,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重点区域,业务遍布在全国31个省市,在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供应链、高端制造、矿产、食品粮农等在内的工业和制造业批量落地优质项目,形成支柱产业以及优质客户的聚集效应,有效推动制造端到应用端的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共赢”除了体现在产业链生态方面,还体现在保碧新能源背后多元化产业股东。保碧新能源沿着资本化路径快速发展,仅从增速来看,将成为中国成长速度最快的分布式能源资产开发商和运营商。分布式能源竞争最关键的是规模和速度,保碧新能源平台崛起的速度离不开股东产业实力的支持,投资人汇聚了多个方向的头部企业和关联资本,在能源赛道上既有行业经验和产业资源优势,又有国际化投资管理运营的能力和专长,无疑将为分布式综合能源新基建注入新动能。
保碧的扩张看似逆势,实则是行业发展节点的精准卡位以及多维度组织能力交织而来的必然。
保碧-洛能铁三角
行业市场化的序幕一拉开,现在的新能源产业链缺少的不是一鼓作气的勇气,而是活下去的能力。能力指向粮草弹药、作战效率以及策略。
首先风向是顺的。
一个毋庸置疑的宏观背景是,我国双碳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及“双碳目标”的设定,能源结构调整成为主流方向。2022年,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17.5%,石油和天然气消费,近20年来首次出现双降,这佐证了双碳目标对能源转型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的目标是到2025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空间仍然很大。
如何能分一杯羹,就要看企业对周期的理解程度和产业中的定位了。
保碧新能源在产业周期的位置在下游,且入场时,并非由于补贴和政策引导等看似热闹实则缺乏竞争力的理由。保碧新能源从纯市场化的角度入局,解决的正是下游企业的建设、运营问题。
“能源是有明显迭代趋势的行业,同时新能源资产也将是新基建时代最有可能承接房地产等传统的投资方向的资本出口”,保碧新能源联席总裁严驰晨表示。保碧新能源正在从扶持单体企业开始,形成分布式能源的网络。分布式资源拓展如何快速且成规模是竞争的关键,而快速成规模需要的是对项目节点的准确判断和资金同步匹配的能力。
保碧新能源总经理庞博透露:“在分布式新能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政策背景下,保碧新能源作为国内分布式能源资产的重要持有者之一,会遵循“投资-运营-收益”的逻辑,未来将更侧重于电站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并发挥光伏、风电、储能、充电桩及综合能源等各类业务的协同性,探索布局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参与电力交易,从新能源投资商转变为新能源运营商”。
另外,在这个时间节点进入,想要卡个好位置,还需要身手矫健。就像保碧新能源上一轮投资人钟鼎资本合伙人尹军平说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创业是资源、机制、团队的复合竞争。”保碧新能源在成立一年的时间内迅速积累到1GW的开发量,这个速度着实惊艳。
既然这是一场规模和速度之战,那么拿谁的钱,拿什么性质的钱很关键。这就要说到A3、A4轮融资的两家产业型领投机构——普洛斯资本和芯联集成。
普洛斯资本是全球排名前4的资管机构,资管规模超过1250亿美元,既有丰沛的屋顶资源,还有多品类的资产管理能力——底层资产覆盖了物流仓储、产业园区、数据中心、新能源等类型。
芯联集成今年5月在科创板上市,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晶圆制造企业之一。芯联集成以芯片代工为起点,横跨模拟芯片、新能源、智能社会需求等领域。根据公开报道,芯联集成在2021年启动的新项目新增的产能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车、风光储、智能电网、智能终端等应用领域。
根据芯联集成的联合创始人袁锋的意见: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分布式绿色能源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随着光伏组件和储能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区域消纳能力的持续改善以及企业对分布式能源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国内工商业分布式绿色能源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作为背靠国内一流功率半导体企业的产业资本,芯联有信心与保碧新能源共同把握中国乃至全球绿色能源的历史机遇。
风向对了,粮草似乎也不缺。但细究来看,保碧新能源布局的是资产行业,资产天然属性重,冲击GW级那是实打实百亿的资金砸下去才能起的规模。这个题怎么解?
需要高亮的是,今年九月,保碧新能源与普洛斯资本联合发起的分布式绿色能源投资平台—洛能资本在广州正式设立。未来,洛能资本与保碧新能源将通过“AMC+运营管理”的组合,将资产管理和资产开发、运维有效地利用到新能源这个新的资产命题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借鉴普洛斯成熟的资产管理经验,将资产开发基金、资产运营基金、REITs等资产管理方式也运用到分布式新能源这样相对新的资产类别当中。
逆势中冲刺,要打赢这场复合战争,除了常规的股权融资路径,还撑不起新能源固定资产的庞大投入。这题的“解法”就是“保碧—洛能”铁三角:保碧新能源发挥自己的资产运营能力,越走越轻;产业股东们不断开放资源“堆资源”,越走越快;洛能资本用基金形式打包好优质资产多渠道进行资产管理,打通资产货币化的通路,使得整个体系开发和管理的资产规模实现正向增长闭环。
也就是说在本次A3、A4轮完成融资后,保碧新能源“铁三角”的模式越来越清晰:以芯联集成、普洛斯资本为代表的股东背景提供更多的产业资源和产业触角,保碧新能源快速开拓、运营底层资产,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方式提高资产的运维能力,洛能资本推动资产滚动开发与资产有效退出。
三者强强联合,资产轻重分离,哪怕“夜间急行”也不是难事了。
急行军与信息化
粮草充足,弹药夯实,东风既来,剩下就看团队底子。
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希望保碧新能源能聊聊自身的“负重感”——保碧新能源的出身处在“产业艰涩转型”这个宏大命题之中,一帮地产人如何跨界干得好新能源?
碧桂园创投管理合伙人牛若磊对这种搭配的价值是有过一段描述的,“地产行业体量庞大,产业链条长,产品和技术持续迭代,行业内涵不断丰富,保碧新能源可以通过资本纽带串联起一个产业生态圈”。
我了解到,虽然出身是地产,但保碧新能源的团队配置保证了足够的专业性:团队中40%-50%的员工有超过10年的新能源从业经验,奠定了专业化的基础,同时团队对整个产业链的趋势和价格有较好的预判,这个使得团队能够去提前去储备资源。另外20%-30%的员工来自于资本市场或地产市场,还有20%左右的人,来自于物流供应链、互联网等经过充分迭代的行业的人才。其余5%是年轻人,为团队带来更年轻化的视角。
多元化、年轻化的团队让保碧新能源的整体素质和抗风险性优于单一的产业投资团队和财务投资团队。
这支队伍的打造,使得保碧新能源在成立一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上述亮眼的业绩。但在接下来的规模复制过程中,光有个好班底不够用了,效率很致命。
作为一家高速发展与迭代的公司,保碧新能源目前已组建业内领先的信息化团队,信息化建设已经应用在项目开发阶段,投拓人员更高效地进行资产项目开发,并沉淀产业数据库。
“信息化将在其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保碧新能源董事长李文轩表示,中国是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及电网基础设施最发达的国家。近年来,新能源开发建设成本持续下降,带动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保碧新能源过去一年在国内积累的优质分布式资产资源达到GW级,下一步计划是应用数据采集、模型训练、智慧调度等手段来拓展包括虚拟电厂在内的更多业务品种,打造能源聚合平台。数据智能化应用有助于电力供应避免受到波峰波谷的冲击,帮助更多企业满足用电需求。保碧新能源作为创新型企业,将持续致力于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碳排放的降低。
有了信息化装备后,规模复制的速度似乎可控多了,但这毕竟是竞争激烈的赛道。
我很快想到了游戏圈里的一个金句:在极度内卷的赛道,决胜的道路只有两个,一个是肝,一个是氪。
氪,保碧-洛能铁三角在发力;肝,更多是种紧迫感。
李文轩习惯性用“创业公司”来指代自己的团队。他认为,新能源只是存在于能源行业的新的产业机会,他们更像一个在传统行业的红海里奋力厮杀的创业团队。
他认为保碧新能源的团队确实有这样的基因,集结同样有紧迫感的人双向奔赴,这里的投资人专业程度优于创业公司,但他要求这样的“老手”一定要有新手的价值观和信念感。
这个基因鲜明体现在了他们的人才筛选逻辑里。在保碧新能源的人才筛选中,通常会问面试者,在过往的履历中,无论工作还是学习的过程中,最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因为要寻找有成就动机和体验的人,这样的人对成就体验的追求是比其他人更高。
第二个问题他倾向于问来自大平台的同事,对于加入创业公司潜在会遇到的问题,你有哪些理解?他期待候选人能够清晰描述早期创业公司的困境,以便他心里明确,候选人已经做好了加入“草台班子”的准备,他们随时准备好并肩作战。
在一年的时间之内,保碧新能源靠着这样的信念快速完成了团队建设,又靠着这样一群人,快速完成业务体系的搭建。保碧新能源这一年来的状态,像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边跑边换零件。用管理层的话说,保碧新能源每个月都由管理层率先迭代。
正如我们看到的保碧新能源,势如破竹,逆流而上,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和危险,但带着希望的生命力,始终占据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