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吹哨,新公司1年无收入估值40亿,这一行业正面临30年来最大泡沫

融中财经 | 艾恩露 · 2021-05-26 21:28

在制造升级的周期中,资本的责任才刚刚开始。

“去年疫情后新成立的一家机器人公司,第一轮融了5亿,现在估值近40亿了。什么产品都没有,一堆基金挤破脑袋要给投。”2021年5月中旬,吕梁对融中财经(ID:thecapital)感慨。

吕梁是一家专注科技领域的投资机构合伙人,像上面这种有钱,有人,就是没产品的公司,他“随便掰掰手指头都能数出8、9、10个来”。他担心像这种“没收入估值也能满天飞”的玩儿法,行业是否受得了?

“大规模资本的涌入,使体量并不算大的部分制造和技术领域遭受冲击,最后整个行业有可能会被冲坏。3、5年以后对于专注在制造领域的投资人来说,或许将面对一地鸡毛。”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对融中财经表达了同样的担忧。

因为周期长,门槛高,工业和技术领域的投资一度不受资本待见,如今,热度暴增,之前很多只投互联网的机构也开始大举进军该领域。在黄河的记忆中,“上次如此疯狂的时刻是在2007年清洁技术领域受到资本大力追捧时,但这次似乎更疯狂、规模更大、涉及行业更多、持续时间更长。”

“这可能是我从业十几年来经历过的投资圈最大一次泡沫。工业和技术早期投资在许多年后,会成为很多投资人的悲伤回忆。”

01 大资本出手“近乎疯狂”

眼下的工业机器人领域,大资本的出手简直到了病狂的地步。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完成产量199050台;2020这一数据增长了19.1%,为237068台。如果按每台5万元的价格计算,平均下来年收入逾100亿左右。

但从投资端看,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一季度这一领域的投资总额达50亿元,按此推算,全年投资金额将达200亿以上。

疯狂的资金涌入和产出对比悬殊,这其中有没有泡沫,以及泡沫大小,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更“神奇”的现象还在后边。大笔大笔的钱都涌去了哪里?这里不得不提目前工业和技术行业内的两大分裂现象。

分裂现象一:同一细分领域,做得好,不如故事讲得好

某公司,5年融资7个亿,2020年收入终于做到了2000万。这家公司展现的融资天赋给吕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靠PPT讲故事去融资,每次融资都能讲一个很漂亮的故事。如果把这次融资的PPT和上次的一比,你就会发现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故事。”

创始团队阵容豪华,有名校教授院士光环的这类企业,很受资本欢迎,即便产品应用场景很难落地。反而是行业人士普遍比较认可,成长性较好,产品已落地的公司,背后却鲜少见大资本加持。

这很容易导致一个后果:有了大资本背书的公司,即便没收入,产品落不了地,也会“大而不倒”,甚至很绚丽地排在行业前列。而行业内成长性好,没有大量资本投入的优质公司却因“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日益陷入“危险”境地。

分裂现象二:不同细分领域,“卖概念”的特别火,成熟领域则备受冷落

行业热不热?身处不同细分领域的人,会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据统计,2021第一季度工业技术领域获得的50亿的投资额,机器视觉和AMR(Automated Mobile Robot,自动移动机器人)这两个领域里就占了30亿左右。而这俩个领域是整个工业机器人行业里面规模化商业场景并不成熟、定制化程度高、市场分散的典型代表。

如果问焊接机器人等相对成熟的细分领域创业者是否感受到“夏天”来临时,对方的回答恐怕是连“春风”都没有“拂面”。因为领域成熟,数字、收入、利润,投资人都是一目了然,投资决策也做的相当冷静。

理智的资本等待时机,投机的资本走的是拔苗助长的路数。如果把目光聚集在被资本“施肥、催熟”的领域,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黄河将之称为“用互联网思路投资技术和制造业”,即靠烧钱烧出一个行业龙头,然后从C端客户处获取商业价值,这在传统互联网领域屡试不爽。但在技术驱动的制造业,这招却失去威力。

“技术驱动的制造业由于2B的特性,先天就快不起来。从技术产品成熟过程来说,也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只有经过多次和客户间的反复迭代,才可能稳定成熟。这一切都是需要时间的,不是靠堆钱堆人就可以大幅加速这个过程的。”

在黄河看来,资本在短期内可以保证公司现金流充足,衣食无忧。但制造业的特点是在到达一定的资金充裕度之后,资金效率的边际效应大幅下降接近于0。随着商业成熟,企业大幅成长之后,对资金的需求又会上升,但此时已不是早期投资的范围了。所以试图在企业早期依靠密集的资本投入来快速制造一个行业龙头的想法,在制造业是完全行不通的。

“对于大多数转行到制造业的互联网投资人来说,固有的思维模式会让他们习惯性用之前的打法对待新行业,高估值、大额资金投向资本圈认为的好企业,试图复现互联网行业的投资特征,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风投的本质是商业行为,商业的目的是赚钱,这点无可厚非,但“拔苗助长”显然不是在工业和技术领域赚钱的有效路径。

02 炒概念的公司吃四方,踏实做事的公司遭殃?

大规模资金的涌入,助推泡沫逐渐高涨。一些“排在行业前列的公司”对整个行业的估值体系已启动“破坏键”。

A公司擅长融资,但没有可落地的产品。靠天花乱坠的PPT在两周时间里融了将近3亿。然后仓廪充实地搬去了行业“三好学生”B公司的隔壁。之后开足马力以两三倍的薪酬去B公司挖人。本来B公司成长良好,结果在半年多的时间就被“挖”的七零八落,连招人都困难。旁边就是薪水高,估值高,还给员工发期权的A公司,B公司如果不抓紧融资,基本上就只剩坐以待毙。

问题来了,即便A公司把B公司的人都“一锅端”过来,是否就能立刻建设起核心能力?

对此,黄河持否定意见,“在工业领域,技术只是前端的一部分,工业和技术类项目都需要现场交付,还包括如何进场帮客户解决具体问题,产业链上如何与集成商合作,下游与渠道商的关系怎么相处等等,这些都很重要。制造业中大规模工业化制造和交付的能力,并非挖人就能解决。”

对于B公司这类优质早期公司来说,来自于A类型公司的挤压和冲击是多方面的。除了挖人,A类型公司因为不差钱,会不计成本,甚至采用贴钱的方式把项目拿下来,而将很多行业里的公司挤出市场。

据行业人士透露,有些公司签单项目大部分都没有交付,但会以签单数量对投资人讲故事,继续融资。这样的企业算不算成功?似乎现在还很难界定。如果把时间周期拉长,或许经过时间的沉淀,公司会把短板补上。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在技术落地层面上,规模制造工艺,制造流程精细化,供应链组织管理这些方面的壁垒远比单纯的技术壁垒难得多。

工业领域有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用钱堆起一个独角兽,甚至一个上市公司,互联网领域可以,在工业领域却行不通。

2018年7月,碧桂园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当年9月,公司声称将在5年内投入800亿元建设顺德机器人谷。截止2019年2月,公司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占比近50%,博士研发人员逾40%,团队成员豪华配置。但做惯地产行业的杨老板在某次内部上要求,“你们做的事要能产生效益,不然就不要研究。”

房地产公司大张旗鼓做机器人,是具有高科技情怀也好,还是为了服务于房地产的上下游也罢,工业技术领域的自然规律依旧是违背不得的,不然会被人笑话。

从聚焦工业领域的投资人的立场看,悲凉的意味似乎就重了些。“整个行业的生态和体系本来是良性的,但现在被资本破坏的非常厉害。比如,按自然生长,10年内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比较牛的公司,但资本疯狂涌入产生泡沫后,可能得等20年,或者更长时间。”

黄河的担心远不止这些,“这对行业生态的破坏和影响没法去评估,它会让行业的无序竞争加重。可能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行业会再进入一个洗牌期,然后才能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03 理智的投资人如何寻觅“快乐星球”?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

放眼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史,基金从几十家到几万家的放量成长,创业板、科创板的打开,很多机构在这个过程中赚的盆满钵满。行至今日,泡沫中的企业估值一涨再涨,高风险随之而来,一级市场正经历一个从无序增长向逐渐分化的过程。

“未来,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会变成一个漏斗形状,上面是巨无霸式大基金、大资本。还会有一些国有机构;中间腰部非常细;下端是众多小而美的专注型垂直领域基金。最终活下来的一定是漏斗两端的机构。”黄河认为,由于大资金会不停的往早期走,小机构要特别专,非常早期,要有自己专业的判断和独特的打法。

在这个“混乱”过程中,理智的投资人应该如何应对呢?

沈易最近遇到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他和被投企业沟通时,企业就下一轮融资时的另一家投资机构征求他的意见,说这家机构是制造行业里面投资最专业的。一看名字,发现这家机构成立仅一年,投资的项目也是行内人并不看好的项目,“连门都没入呢,都说自己最专业,而且企业居然也能相信?”这让沈易哭笑不得。

同样的感触也发生在杨林身上。“不止创业者,甚至连基金LP对自己投资的GP在具体行业里头的收益情况都不清楚。”

投资人也要发声!这是沈易和杨林最大的感触。“一级市场投资和二级市场公募不一样,在二级市场上,机构投得好不好,大家一目了然。但一级市场是个黑匣子,没有人看得到。”

作为从业多年的投资人,黄河也在投资策略上做了一些调整,以前投务实,不吹牛的创业者。现在也会关注创业者在资本层面的学习、接收能力。“在现在环境下,只做不说意味着企业将活得很艰难,尤其是会被大资本加持的企业冲击。”在投后管理上,黄河会花更多时间和企业沟通,包括指导融资,教创始人讲好自己公司的故事,把真实实力更好的展现给资本市场等。

正如巴菲特所说,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如何在一级市场中践行价值投资理念,成为一名合格投资人的“自我修养”。对此,华泰紫金总经理樊欣在某论坛表示,这主要在于两点:做好价格、价值的区别和判断;对自身能力圈、能力范围有清晰认识。

“最近几年一级市场投资过程中对热门赛道的拼抢很激烈,不仅贵,还难拿到额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始终要抱有清晰谨慎的头脑,热门赛道、头部公司如果未来确实有好的发展前景,能够通过成长消化这样的高估值,我们觉得是可以接受的。但行业中腰部或尾部的企业风险还是非常高的。”同时,在不同的周期阶段都有热门行业、热门赛道出现,机构要从长期规划,认识自己的能力圈,尽早在行业的上游提前布局,避免盲目跟风。

在心态上,睿智的投资人应拥有一种企业家精神、创业者心态。泡沫越大,越要保持相对的冷静判断。

“投资要做对的事、难的事、需要时间积累的事,一贯反对盲目的资本扩张。”复星全球合伙人、复星创富联席总裁徐欣认为,由于资本市场阶段性的资金枯竭,或者由于行业的变化,企业会深陷困境,投资人要应具备“逆转心态和能力”,随时做好撸起袖子躬身入局、跟企业一起探险的准备。

“VC、Pe投资要避免阶段性出现的资本市场泡沫,越是泡沫大的时期,越要保持相对的冷静判断,要以产业赛道的思维,不忘初心。投资完后应避免资本互相追逐、割韭菜,用生态赋能、管理赋能、产业嫁接等手段帮助产业成长。”

04 泡沫,冰山,拼长期生存

中国制造业堪称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作为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国制造业在最近十几年正经历着从人力密集的低端制造走向技术密集的高端制造的过程。中美关系的变化,使得半导体等“卡脖子”领域备受关注。宏观经济侧因素,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导向使得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虚火不断。

正如大海的泡沫,退潮、涨潮一波接着一波。“18年左右,视觉领域泡沫过去了。如今第二波起来了。机器人领域从去年开始至今仍不断升温。工业互联网隔段时间大家就会追会儿......”

提到泡沫,半导体投资成为绕不开的一环。

近两年来,在中芯国际、华润微、中微、澜起等诸多国产半导体龙头企业崛起的同时,福建晋华、武汉弘芯半导体、德淮半导体等百亿级、千亿级项目的相继烂尾。太多热钱涌入,堆积起的泡沫为投资人们敲响警钟。

“尤其是科创板开板以后,大量的资金涌进了半导体行业,也有很多不专业的机构进入到这个行业,造成无序的投资、无序的竞争,实际对行业造成了一种破坏,真正该投资的没人投资,但是重复性、破坏性的投资不断地发生。”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庆曾表示,在模拟信号芯片、功率器件、消费芯片等领域,中国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批规模还没上来,但比较好的公司。同时,中国半导体行业呈现泡沫较多,太多重复性投资。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行业的普遍关注,“做水泥、做饭店、做海鲜的公司都来做芯片,中国的半导体企业数量大增,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做了一个比喻,在半导体产业竞争的森林之中,国内有大象,也有狼、有狗,但更多的是兔子和蚂蚁。但是,国际上竞争形势都是大象、狮子、老虎在竞争,并且在不停地的整合:“国内不断新的裂变和国际上持续的聚变情况,是我们产业需要认真思考的。”

泡沫中的领域需要引起行内人警醒和深思,泡沫外的领域同样也需要关注。

如果把目光所及的范围放大,会发现在泡沫的另一面,一些看起来不性感,没“想象空间”的细分领域在多年来,始终处于山峰背面的冰冷海水区域,比如,机床、电镜、高端泵阀等。

以工业母机机床为例,制造业想做出更高端的产品,从架构上面没有一个更高端的母机是没办法支撑的。但财务投资人“财力”有限,对于这些技术门槛巨高、需要重资金投入的领域有心无力,带有政府色彩的大基金需要适当的引导和介入。

“机床、分析仪器等领域有很多资本赚钱的机会。但没有国家意向性资金的引导,光靠财务性资本的力量很难在这里面发挥实质性作用。”黄河认为,“卡脖子”领域需要重点关注,工业母机机床等领域如果不进行国家引导、资本介入推动发展的话,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下一个被“卡脖子”的领域。

无论是政府引导性基金,还是社会性资本,在推动我国迈入技术、制造一流强国之列的过程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如同宇宙终将面对无穷的熵增。投资人是向利润妥协,在泡沫的边界内游泳,拼短期输赢?还是温和地走入那良夜等待黎明曙光,敢于浪里淘金,更敢于做冷板凳,陪伴好项目一起成长?这是每个投资人都要面对的终极一问,也是对投资机构远见与定力的考验。

在制造升级的周期中,资本的责任才刚刚开始。

(文中吕梁、沈易、杨林为化名) 

感谢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对本文观点的贡献。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艾恩露

编辑:吾人

最新直播

热门活动

亚洲化妆品创新峰会暨国货百年化妆品陈列展

  • 上海书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上海
  • 2024-11-24

厦门人才企业榜暨“创道至简”创投领袖高峰论坛

  •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厦门日报社
  • 厦门
  •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