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财经 | 顾白 · 2022-05-05 20:15
现实中,也许只有1%的初创公司获得了VC信赖。
你还敢创业吗?
早期创业项目的死亡概率大于90%。疫情之下,创业企业停工的停工,倒闭的倒闭,好项目更是越来越少,估值越来越贵,凭借创新创业赚钱的VC和天使投资人们,也开始面临生存危机。
“以前投100个成1个,200倍市盈率,等于赚了一倍!现在这些项目都没了,投1000个都没一个能赚钱的。”不少早期投资人向记者抱怨,“现在PE都在往前端走,对那些小体量的项目,人傻钱多说的就是他们。真正投早期的就更难了!”
今天,能够进入机构投决会的一个A轮项目,必须要得到市场验证和认可,产品或客户具有一定规模,资金需求量较大,市场投资人给出的估值水平竟然能超过10个亿,你能想象这只是A轮?早期投资机构的“惊恐”从疫情开始,今年尤甚。
如果说项目少、项目贵,那些严重依赖与创业者线下见面的工作方式在疫情的突袭中陷入停滞,这是早期投资人面临的困境。可是,直呼“我们不贵,可还是几乎没有天使投资人愿意投资我们天使轮?”的创业者,也很委屈。
由于早期投资机构的平均管理规模相对偏小,抗风险能力也更弱,同时早期投资机构的被投企业多以初创企业为主,抵御风险能力也远低于大企业,因此面临此次疫情冲击,均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而在遭受疫情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更是大爆发,但很多机构的被投企业发展和融资计划都被打乱,融资更是难上加难。
今天,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机构投资人们,似乎都陷入了两难的窘境。就像陆奇曾在混沌学院上所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兴奋、迷茫、焦虑和激动,我们迫切需要找到出路,追赶上今天这场前所未有的百年大变局的变革浪潮。”
01 当创富故事成了创负悲剧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
自疫情突发以来,最受伤的就是中小企业。全国街道市场全封闭,很多行业遭受重创,开门店的开公司的,几个月一点收入都没有,被迫停工停产。房租要交,工资要开,水电生活费要花,资金周转困难,大家都亏损严重,面临着倒闭或裁员的风险。更悲伤的是,两年多来,疫情反复,经济K型复苏,上游涨价,中小企业可以说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经济学家张奥平就指出,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依旧受去年以来的上游供给冲击;下游需求收缩;叠加疫情多发且防控措施升级,生产经营活动受阻,从而造成预期及信心持续转弱的三重压力。从短期来看,疫情与中小企业经营依旧是当前经济稳增长核心“痛点”。
根据调查显示,疫情期间,58.05%的受调查企业,营收预计下降20%以上,超过2/3的企业认为现有资金维持正常运转能力不超过2个月,其中更有34%的企业认为资金难以维持1个月。
企业想要“屯粮过冬”的欲望大幅提升。然而,融资哪里是那么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在疫情“高压”之下,投资机构的日子也不好过。由此我们也就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拿融资,不断降估值,尤其是前几年在风口下疯狂圈钱的创新企业。
这是目前市场上的存量企业。当然,也有一些优质项目,在享受着投资人的疯狂追逐。而之所以抢项目,归根结底也是市场上缺项目。
从项目源头,也就是创新创业的供给来看,近两年,疫情之下,创业者的勇气逐渐消失。小微企业活跃度持续下滑,注册注销比(注册数量与注销数量比重)降至历史低点。2020年小微企业注册注销比持续下滑至1.41,注册数量大幅下滑,注销激增,超10%小微企消失。
以前,投资机构往早期走,与双创的东风不无关系。创业只要积极做品类创新或者模式创新,资本舍得烧钱,就一定能烧出部分市场,能在大部分投资人还看不懂的时候,抢先占坑位,是大多机构的投资策略。如果能在初创企业还没有名气的时候进入,拿到更多份额,即使投到一两个好项目,回报数字也不会难看。
但今天,人才的创新驱动力在下降。仅仅从高校毕业生创业来看,我国有超过65%的创业意向,却只有2%真正创业。尤其当疫情来袭后,各地创业财政优惠幅度小,持续时间短,这也是影响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也是部分创业者创业失败的原因。而那些想要创业的各种行业“老炮儿”也在“企业倒闭破产”的各类新闻以及家庭收入减少、消费支出收紧等各类压力下不敢轻易创业。
简而言之,无论是在存量还是增量市场,创业环境愈加艰难,对于“食物链”上游的早期投资者而言,日子必然也不好过。
02 非共识才是早期机构的目标
在中国,小微企平均寿命3-5年,接近50%的小微企业没有活过一轮经济周期,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从融资层面看,虽然近年来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但截至2021年10月,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增企业贷款53.5%,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始终问题突出。
对投资人来讲,看项目注重的是团队能力、市场容量、成长曲线等。如果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就pass。尤其是成长方面,很多初创者还在为百分之三四十的成长而骄傲的时候,投资人却可能会因为看不到每年5-10倍的增长而打算放弃。
从市场上的早期投资机构来看,平均每家VC在一年中要初选约200家企业,但最终仅对4家进行投资。换句话说,能拿到早期投资的项目必须得是精品。另有数据也能佐证,2021年,全国新增注册各类企业超2780万家,实现各类融资的企业数量超过1.6万家,占比仅0.00057,其中在天使轮和A轮融资阶段的只有30%左右。
“真正要了解清楚一个项目,行业尽调,走访工作,业务了解,观察,谈判,这是非常耗精力的事情。”投资人刘生对记者解释,“一个项目从开始接触,到立项到上会最少花1000个小时。”
一旦企业进入投资考虑范围,VC将进入一系列的筛选流程。而相对而言,后期项目却能比早期阶段融资的多收到50%的投资意向书。可见,VC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且独家投资项目越来越少。未来,随着更多早期基金募集难加剧,投资难度也会更大,由此,对机构的专业能力要求也会更高。
好不容易看到一个中意的,但人家创始人根本不愿意搭理。很多小VC机构经常遇到这类问题。好一点的可能就是把你当为备胎。当拿不到头部机构的钱时,才会再来找你!刘生告诉记者,“有些投资人,为了抢占份额,缩短投资决策时间,没有进行完整的尽职调查,后期产生很大隐患这也生经常看到的。”
今天,数字化时代信息流通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透明,很多优质项目大家都知道,所以这类项目根本不用找,而是思考该不该投,如何投进去。一些腰部的早期机构也早就开始劝诫投资经理们,那些过热的项目,不要成为关注重点。非共识的才是早期投资的价值。
03 中国PE正在VC化,早期生态还得靠科学家
今天,在中国股权市场,早期、成长期、PE投资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VC难得投中一两个好项目,通常会持续加码,多拿一些股份,所以有时候VC会想着参与企业后续融资,而PE这时就很难拿到份额,所以PE开始布局早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刘生告诉记者,“这个现象几年前就有,而且对于头部机构,全阶段布局可以提高竞争优势,所以我们发现有一些机构会覆盖种子,创投到PE阶段,甚至还有并购基金、S基金等。”
不过,不同阶段的投资,思维方式不同。归根结底,投资决策的重点会有很多差异。但反过来,作为一个合格的早期项目,在待价而沽的时候,创始人也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估值,否则“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毕竟今天那些高估值找不到接盘侠的项目比比皆是。
今天,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在逐步提升,但是贡献70%左右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始终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而注册制下已有近30家未实现盈利的创新型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发展,2022年,更是北交所资产端的快速扩容期,预计全年将有近3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北交所上市。
陆奇此前就指出,今天中国的早期生态已经处在一个新格局。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个阶段,毫无疑问是技术驱动的创新。“未来中国的早期创业创新生态,会是从技术到社会价值,再到商业价值之间的一个纽带。所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从事科研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到早期创业中来。”
投资人们能做的,就像经纬中国张颖在微博上所建议的:“这段时间疫情反复,大家都很煎熬压抑,很多没必要的人与事,认真思考与分析后必须更加简化优化,分清轻重缓急。保持心智的健康,远离负面信息新闻,拉长对宏观环境判断的时间轴。”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顾白
编辑: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