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一转舵,硬科技就有了“泡沫”

Tech对角线 | 北望 · 2022-06-22 21:25

现在VC分两种:投硬科技的和投其他的。

“VC一半在看新能源,一半在看Web3”。

当然,这其中还有内部的撕裂:投资能源的,投资Web3和元宇宙的,前者基本是人民币机构,后者则基本是美元机构。

虽然这样的调侃之言不尽能信,但在我每天例行监测投融资案例的时候,确实发现,到了今年,投资圈逐步演化成了投资硬科技的,以及投资其他赛道的投资人。

这也并不是我的臆断,我们从投中研究院的数据来看,2018年时,互联网相关的融资案例是整体投资当之无愧的第一,但到了2021年,中国VC/PE投资市场仅半导体芯片领域融资近200亿美元,名列前茅的投资赛道则变成了智能制造、IT及信息化等。

但赛道如何如此之笃定?以及谁能在笃定地胜出?

01代表案例全部转向

此前,曾有一线投资大佬在演讲中坦诚地说道,自己最焦虑的是抓不住下一个百度、腾讯、阿里,因为如果抓不住这一小撮伟大的公司,即便N年之后,可以赚很多钱,但还是会觉得非常窝囊。

那让我们回想下,VC1.0时代,红杉IDG等进入中国,他们投资的典型案例是腾讯、阿里、新浪、京东等,乃至红杉的沈南鹏被称之为买下中国半个互联网的人;

到了VC2.0时代,单单IDG一家就分离出三家小V基金,原合伙人张震的高榕资本、合伙人毛丞宇的云启创投以及投资经理郑兰的博派资本,以及原红杉副总裁曹毅的源码资本,他们的代表案例就变成了拼多多、元气森林、字节跳动、美团等;

但你看,现在,无论是前两代的VC1.0和VC2.0,还是当下散乱如满天星的VC3.0,都已经转向了硬科技投资,更是形成了“无人不投硬科技”的盛况。

早期跑出来的VC和PE们,成为了游戏规则制定者的情况下,携带着更高的估值承受能力和海量的资源能力在投资战场上进行扫荡,跑步进场的新玩家们也在依靠各自的独特魅力抓住这一抹光环。

还是拿数据来说话,2021年初,高瓴创投高调公布,此前一年中投资的超200个项目里,技术驱动型公司占到78%,其中硬科技投资超过80起。也是在同年,红杉的沈南鹏也披露,近年来硬科技项目已经超过红杉投资组合的80%。

源码资本则近两年对机器人赛道情有独钟,仅2020年其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就近10起,包括云鲸智能、海柔创新等等,都被其纳入囊中。

产业的CVC则更是高调,华为以半导体为据点,小米以造车为轴心,比亚迪以自身业务为支点,都在隔三差五地出现在投资人的席位中。单单今年,同时拿到华为哈勃投资和小米投资的企业就已经有好几个了。

当然,还有进行中的案例,我们拿芯片赛道中的明星案例壁仞科技来看,第一笔钱是启明创投和IDG资本等给的,还有华登国际和珠海格力创投等;到了PreB轮则加上了高瓴创投,高榕资本;等到了B轮,更是各家机构都来了。似乎各家机构都把投出“中国的英伟达”当作了自己的使命。

当然,谁又不想投出下一个英伟达或者下一个特斯拉呢?毕竟,大洋彼岸,马斯克的身家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超过了股神巴菲特常年的操作和积累。

不止一位美元投资人说,现在可以十分笃定的方向,就是硬科技。昔日那些无论是在看消费还是在看TMT的投资人,都已经开始或公开笃定自己之前很久就在看硬科技,还是半遮半掩密集地开始扫各种硬科技的项目了。

还有投资人跟我吐槽,现如今,就只分两种,想转投硬科技成功转型的,还有想转但没转型成功的。

用历经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至今的BAI资本董事总经理赵鹏岚的话来说,就是“未来会有更大的投资比重往硬科技领域布局”,在这个过程中,BAI希望投资一些“在为改变整个行业的底层技术而努力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辐射领域足够大的企业。

02硬科技投资趋势已定

投出硬科技巨头的timing确实也到了。那么众多投资人公认的要么转赛道,要么转行的风水岭始于何时?

2019年科创板的成立,应该是给了非常明确的信号。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境内被投企业IPO共1591笔,其中主要聚焦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创业板和科创板共1200多笔。

而当下,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注册成立,科技创新企业的IPO还将迎来更大的机遇期。

以广大机构推崇的半导体赛道来说,毫不夸张的是,科创板刚刚开板,几乎有一半的企业跟半导体相关,且据全球半导体观察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共有19家半导体相关企业成功上市,且在途的还有52家企业等待科创板/创业板闯关IPO。

更不用说当下国家还在大力提倡“专精特新”,希望可以弥补各个产业链中的弱项产业,并在每个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都打造一批具备高技术壁垒和门槛的核心企业,从而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毕竟,回溯人类历史,每一个时期的强国,都是曾经的硬科技领导者。

单拿美国来说,IBM、微软、英特尔、苹果、谷歌、亚马逊、特斯拉……长长一串的企业引领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全球科技企业的长足发展。美国四大科技巨头(Meta、 Amazon、Google、Apple)的缩写MAGA,更是与特朗普“重振美国”(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施政口号缩写一致。

而在政策之下,资本的潮水也开始改向,毕竟当下,第四代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天然符合风险投资的属性。据IT桔子统计,2021年,企服赛道融资总额累计超过了6300亿元,较2020年翻了一番,并创下历史新高。

创新工场的李开复老师也说,现在硬科技迎来了堪称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第一,近五年左右,国内硬科技赶上国际领先标准,有诸多优秀投资标的。多个科技交叉领域创造了新的商机。第二,创业环境良好,北交所设立、科技创业利好政策也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

之前投资科技的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也表示,科技看来似乎是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向。只是“科技投资应该结合产业,不能唯技术论,因为技术也需要载体,需要落地并找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场景”。

而到了当下,很多前沿科技已经开始逐步落地,让很多投资人看到了希望。以自动驾驶为例,今年依然是自动驾驶的投资大年,但投资人们看重的是自动驾驶广阔市场前景下,横向产业落地,纵向小步快跑的能力。

尤其是,即便是自动驾驶的赛道中,也有很多细分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之中,并不能赢者通吃,反而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长空间,成为不同细分赛道中的头部。

以激光雷达的独角兽禾赛科技为例,其在科创板上市受阻之后,依然获得了超过3.7亿美元的融资,单单领投方就包括小米集团、高瓴创投、美团和CPE等。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中重要的元件之一,且随着随着自动驾驶近年来的快速增长,激光雷达出现了井喷式的需求,并极大地影响着无人车的发展。

且据车云菌不完全统计,单单今年3/4月,又有21家公司宣布了融资消息,而且这些公司覆盖自动驾驶的垂直领域,在总体趋好的态势下,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被看到、被挖掘。而且头部的两家公司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也分别获得了新融资,估值分别达到了44亿美元和85亿美元。

03谁能跨过科技的“死亡之谷”?

当然,紧接着问题就来了,正如我们开篇所说,潮水的涌向,所有的资本都开始关注硬科技,那最终谁才能成为VC3.0时代中的佼佼者?估计真的要看硬科技的投资成绩单了。

为什么这么说?

一方面,当热钱涌入,已经坐了多年冷板凳的硬科技赛道,吹起了泡沫,估值暴涨,创业者成为甲方,投资人成为乙方,变成了常态的事情,谁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找到真正值得投资的标的,且以合适的价格投进去,才是正道;

2021年初之时,黄河被戏称为“吹哨人”就是因为他提及,硬科技赛道正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泡沫。背后原因之一,是有很多互联网出身的投资人带着固有的互联网思维进入制造业。

黄河直言,对于大多数转行到制造业的互联网投资人来说,固有的思维模式会让他们习惯性用之前的打法对待新行业,高估值、大额资金投向原行业标准认为的好企业,试图复现互联网行业的投资特征,而这在制造业投资,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现如今,这样的案例反而更是比比皆是,芯片、能源各个赛道之中,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另一方面,硬科技的投资跟之前两次成就经典案例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投资不一样,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德联资本合伙人贾静就说,“我们做了10年,感受下来,硬科技领域投资最大的挑战,是你的资本投入下去的杠杆效应和你对资本投入时间的期望。”

然而,投资人未必真的对“长期”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毕竟在退出当头之下,投资的衡量在所难免。

但事实却是,当下,芯片行业必提的台积电,是1987年成立的;我们称之为“宁王”的宁德时代,是2011年成立的;即便是特斯拉,也是2003年成立,且经历过中间几乎破产的动荡……

再加之,当自带大量资金和产业光环的CVC大举杀入的时候,众多财务投资人又如何给自己找准位置,捕获机会?毕竟,科技投资要尊重技术的发展节奏,更要关注产业发展的动态,单单这一点,CVC就赢得毫不费力。

云岫资本高超还总结了硬科技创业者最需要的三个核心诉求:科技产业上下游资源、关键人才引进、产业相关科技研发资源对接,CVC更是天然就比财务投资人生在罗马、长在罗马了。

那么到底该怎么投?李开复指出,现在很多VC都还是用互联网打法,但硬科技的投资并不是这样。“剩”者为王打造独角兽的模式可能不见得行得通,而传统的孵化模式,也不见得行得通。

这是因为在李开复看来,硬科技创业其实面临着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死亡谷的难题。“因为任何一个新科技去推进产品化,一定要能够接地气,了解用户,能够规模化产品。但是科学家可能更想喜欢做新的东西,前人没做过的,非常严谨去做,慢工出细活。而且,跟盲目烧钱抢市场的打法不一样,硬科技企业需要真正硬核的技术和产品来构建出行业护城河,竞争相对更良性更健康。”

也因此,恐怕VC面对硬科技这样确定的大机遇,也需要更加地精耕细作,也就是既要有细分赛道里的产业经验,也要有非常强的行业资源和人脉来真真切切地帮助被投企业,才最终能够真的投出来真正的硬科技独角兽。

那究竟谁能最后如红杉高瓴一样?或许答案就藏在今年的投资案例中。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Tech对角线”(ID:gh_a2aad43a8244)

作者:北望

编辑:霏霏

最新直播

热门活动

2019香港金融科技周

  • 香港投资推广署
  • 香港
  • 2024-11-23

厦门人才企业榜暨“创道至简”创投领袖高峰论坛

  •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厦门日报社
  • 厦门
  • 2024-11-23